不愛說話、不想參加?培訓設計破解社恐難題

奇想專欄

作者:奇想講師群

在培訓現場,你是否遇過這種情況?
明明課程內容實用,安排也精心,但總有一些內向或社交焦慮(社恐)的學員,默默坐在角落,不願參與討論,甚至在分組活動時出現抗拒情緒。

這樣的狀態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,也會讓整體團隊的互動氣氛降溫。身為培訓主單位,該怎麼辦?

為什麼社恐學員在培訓中容易「退出狀態」?

我們觀察到,部分學員在以下情境容易退縮:

  1. 需要公開自我介紹
  2. 被迫與陌生同事互動
  3. 臨時被點名發表意見
  4. 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課堂氛圍

這些情境對社恐型學員來說,是高度壓力源。他們不見得抗拒學習,而是擔心被看見、不被接納。

為了幫助內向型與社恐學員,也讓整個課程更加順暢, 我們設計了三大互動策略,讓參與更友善。

  • 一、微互動破冰,降低進場焦慮

課程開始時,我們安排小型互動任務,透過教具等指定三句話自介,例如「我叫某某、我像藍色的骨牌,我偏向理性」,讓學員在制式的規範下心理有安全感,能將話說出口,達成簡單認識彼此、降低尷尬氛圍。

  • 二、尊重並保留安全參與空間

我們設計多元表達方式,讓學員用寫便利貼、投票、點頭等低壓形式參與,不強迫發言,讓內向者也能漸進式參與討論。

  • 三、節奏引導,幫助表達 

講師及助教會在小組中觀察討論流動,適時輕聲提問、邀請不同成員貢獻觀點,避免由少數人主導,確保參與感均衡。

這樣的互動設計,特別適合應用在新進人員或實習生的入職訓練中,幫助他們降低初期的不安與抗拒感;也非常適合運用在需要跨部門合作的課程或共識建立的工作坊中,讓原本不熟悉的成員能更快進入團隊節奏。當課程主題涉及創意思考、溝通對話、問題解決或領導力等需要自我表達與人際互動的訓練時,這樣的安排更能發揮效用,讓每一位學員都能以自己舒適的步調參與、投入、成長。

「不願參加」「敢於嘗試」我們發現:

  • • 80% 以上原本抗拒互動的學員,能逐步加入分組討論
  • • 課程氣氛明顯變得更友善,連外向型學員也更容易展現支持
  • • 整體學習滿意度提升,企業更容易達成培訓目標

• 企業培訓不只是教知識,更是創造安全的學習場域

面對「不想參加」的學員,強迫不是解方。
真正有效的,是打造一個安全、有人陪伴引導的學習氛圍,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從觀望到參與,從參與到成長。